1986年革新开放后,曾经一穷二白的越南军队,是如何发财的?_经济基础_年代_国家
发布日期:2025-05-23 13:01 点击次数:185常言道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对于一个国家政权而言,其官僚队伍和军事力量规模,往往会依据其经济实力而设置。然而,历史上诸多热衷于对外扩张的政权,却往往会维持一支与自身国力不相符的军队。革新开放前的越南,便是其中之一。20世纪80年代前期,越南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国。由于连年战争,其人均产值甚至只有100美元左右。但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国家,却拥有120万军队,号称“第四军事强国”。
军事和经济两者失调,带来的是给养问题。70年代末~80年初,依靠苏联的输血式援助,越南的战争机器尚能开动。但到1985年以后,随着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,越南所得到的援助日益减少。80年代后期,由于军费短缺,很多越南兵每月仅能拿到3500~4000盾,在市面上只能买到4碗米粉。物资的匮乏,又严重威胁越军官兵的身体健康。彼时,条件最好的越军部队,也有20%的官兵患有贫血症。
越南领导层眼看国际形势出现变化,自己也难以继续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。于是便模仿中国的改革开放,在1986年制定了革新开放政策。此时,越南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。而对于越军,越南当局首先采取大规模裁军措施,将兵力从120万削减至57万,其次便是鼓励越军“自己兴办实业,自己解决困难”。而就是这一决定,让越军逐步由一支武装力量,转变为一支涉足商业的势力集团。
展开剩余65%90年代,越南全军上下掀起“经商热”。当时,越南将军们管理企业,校官们经营饭店,士兵们进厂打工。上到高级将帅,下到普通一兵,几乎都在为赚外快而忙活。越南各兵种部队,似乎都找到了赚钱的门路:步兵部队搞劳务;工兵部队搞建设;运输部队搞物流;技术兵种搞科技。在越战期间,曾冒着美军密集的轰炸,开辟“胡志明小道”的559军工兵部队,后来承包大量工程,转而变成了项目建设公司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南军队控制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,两极分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。驻扎在城市地区的越军,普遍进军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;而驻扎在偏远地区的越军,却只能从事走私军火等灰色地带的行业。在河内、胡志明市、岘港等大城市,军官们普遍开豪车,住别墅,出入豪华的娱乐会所;而在偏僻省份,军官们赚钱的路子明显窄得多,其拥有的物资享受也不如前者。
历史上,因热衷于经商而导致武备废弛的军队,数不胜数。在奥斯曼帝国,曾经战无不胜的耶尼塞里禁卫军,因行商而日渐腐朽(19世纪,君士坦丁堡有30%的店员有禁卫军头衔);在清王朝,曾经颇具战力的绿营兵,也因忙于从事副业,而导致自身腐化(这同军官频繁克扣军饷有关)。面对经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,越南官方并非毫无察觉。但无奈越军的势力已经十分庞大,其根基在短时间内难以动摇。
而到现在,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,越南军队已经在国家经济生活中,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。部分资料统计,越军拥有300多家大型公司,涉及电信、地产、金融、机械制造等各个行业,基本垄断了越南的经济命脉。另一些观点认为,越南GDP约为2000亿美元,但越南军队产业每年的创收却达200亿美元,约占其GDP总量的10%。而这样的数据,更令越军在经济领域的优势难以撼动。
总体来说,军队作为各政权的统治基础,自人类文明史初期,便被要求尽量与其他社会身份脱节。工业革命后,各国更加力求建立专业化的近现代军队。越南军队目前的这种模式,对于越南国家而言,显然不是“长久之计”。而对于越南军队今后的走向如何,这恐怕需要交给时间来回答了。
参考资料:《越南军队的经商热》、《越南革新开放的历程与特点
发布于:天津市